Monday, November 14, 2005

UV短脉冲激光在毛细管中的传输特性研究的初步实验

今天上午把一束UV飞秒激光输入到以前的空间滤波器,可能是因为焦距太短的缘故,出射光的光束质量非常差。下一步考虑是否用长焦距的透镜,目前手头有的最长的焦距为2米,准备更换以后再对光束进行测量。

下午,新订的DRY AIR到货,检测了X RAY GUN的阴极与阳极脉冲,发现两个脉冲还是不能重合,阴极脉冲总是晚于阳极脉冲。测量阴极与地之间的电阴为14 k Ohm,怀疑是否阴极板有问题?和KEITH商量后,他说可能还是控制电路部分的问题。

1 comment:

Song said...

用飞秒激光脉冲产生X射线的方式有许多种,软X光波段基本上是激光与隋性气体或者团簇相互作用,激光高次谐波(HHG)是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。NIST的 Ketpyn夫妻两的研究小组做得比较成功,这些年发了好几篇S/N的文章,但是离真正实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。硬X射线可由飞秒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,虽然相干性不是很好,但是亮度比较高,在使用自适应光学镜面聚焦后可以产生纳米量级的X射线源,使用这种光源能生成清晰放大的X光透射象。加拿大的魁北克大学的KEIFFER小组已经用这种方法拍摄到一些生物象,但是其亮度仍比较低,为了成一个清晰的象须要上千次曝光。还有一些X光产生机制基本还处于研究阶段,比较这个逆COMPTON散射,因为是激光与高能电子束相互作用,首先其造价就比一般的产生方法昂贵,再者其效率也不见得高。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应该是法国人,这位大卫倒真没听说过。最近还有人提出激光驱动等离子形成微形同步辐射来产生X射线,已经有初步的实验结果发表有PRL上。
其实真正要用于生物学成象的还是要等到XFEL出光,SLAC/LCLA到2009年预计可输出1飞秒到200飞秒,波长范围从1.5nm到1A左右,亮度比目前最亮的同步辐射X光要高10多个量级。欧洲有德国DESY的FEL,目前已经可以产生XUV/VUV的相干光。
实验室小型化的X射线源还可以考虑采用等离子体箍束装置,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佛罗里达大学的ROCCA小组,他用毛细管放电的方法已经在46.9nm产生饱和输出。